第二百七十九章 产业革新(大杯)(3 / 5)

海陆丰公司要改变这个现状,就必须压低粗糖采购价格,才可以盘活整个制糖产业。

很多人或许会以为,两亩木蔗才收六百多块钱,这实在是太少了,但别忘记了,这是每个月的收入。

而且木蔗的糖液产能会逐年递增,到了第四年开始,这些木蔗亩产可以达到每个月450公斤粗糖,那就是每个月亩收入900块钱左右,一年差不多可以达到10800块钱。

以目前正在采收糖液的这个村为例子,这个村的蔗农种植面积普遍在五到十五亩左右,一部分可以达到几十亩,少部分可以达到几百亩。

类似于方大宽种植种植两亩的,反而是比较少见的情况,主要是老头就一个人,他往年也是种两亩,多了管不过来。

而方健强他家就有12亩木蔗林,这一次采收就拿到了近四千块钱。

看到其他人都拿了几千,方大宽赶紧问道:“李队,我想种多几亩,不知道可不可以?”

李萧没有给明确回复:“这个事情你明天去拿钱的时候,可以顺便咨询一下,那边有专门的办公室负责种植配额。”

“宽叔,你想种多一点?你老人家忙得过来吗?”一个年轻人开玩笑道。

方大宽摆摆手:“去去去…老子身体好着呢,就这种林子,如果我年轻一点,一个人可以干十亩。”

其实他也是无奈,无儿无女的他,现在年龄已经六十多了,但是这些年存下来的钱,却才三十多万,他觉得这些钱可能不够自己养老,因此才打算再开多几亩山地种木蔗。

毕竟他这五个多月来,管理这些木蔗林的时候,比他之前种甘蔗容易多了,现在又不需要砍甘蔗和搬运甘蔗,收购队直接过来采收,那些日常管理的工作还是可以坚持下来。

而且如果真的干不动了,大不了将木蔗林租给村里面的其他人,到时候每个月一亩收两三百块钱租金,也不失为一条后路。

这个村的三千多亩木蔗,一共有五组收购工作组完成了采收工作,期间负责运输粗糖的卡车,已经连续跑了好几趟,将537吨粗糖送到了壶城糖业的大新县制糖分厂。

目前整个大新县53万亩甘蔗田中,大概有21万亩改为木蔗,剩下的还在种植传统甘蔗。

不过随着一月份开始,壶城糖业不断采收糖液,很多种植传统甘蔗的蔗农也非常震惊。

方健强刚刚回到家里。

一个少了一个手指的中年人,一下子从他家的沙发弹起来:“大强,今天糖液卖了多少钱?”

刚刚开门的方健强被吓了一跳:“靠!你吓死个人呀!”

“你啥时候胆子那么小了?”

“有话快说,有屁快放。”方健强拿起泡了芒果叶的茶壶,咕嘟咕嘟喝了几口。

中年人苍蝇搓手,一脸猥琐的笑着:“嘿嘿,大强,今天卖了多少钱?给兄弟说一下。”

方健强一脸不耐烦:“你哥也种了木蔗,你不会去问他呀?”

“大强,别提他了,你消遣我是吧?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和他的关系。”提起他大哥,中年人顿时一脸不高兴。

“呵呵。”放下茶壶,方健强开口说道:“一亩大概三百多块钱,你要种就赶快去县里的壶城糖业登记,不种就拉倒。”

“才三百多块钱?这也太少了吧?”

“我说二豆,你还没有开始种就嫌弃上了?”方健强一脸无语。

方双德则说了自己的疑问:“不是说一亩可以收八九百块钱?”

听到这个问题,方健强顿感无语:“呵呵,你小子读书的时候,上课睡觉也就算了,听过座谈会也听一半,人家说得明明白白,是第四年开始达到每个月八九百块钱,而且还要有合理养护,你如果还是这种态度,我劝你还是别种了。”

“别呀!大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