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到大风、暴雨、台风、降雪、大雾花等情况的干扰。
此时苏曼等人是来早了,如果再晚几个月,就可以看到桥墩的施工围堰。
去年魔都和海陆丰公司谈好合作之后,就马不停蹄安排勘探人员,对浦东新区和横沙岛之间的长江口区域,进行一次全面的地质勘探,寻找可以建设跨江大桥的位置。
其实这个位置还挺容易寻找的,主要是新材料的出现,导致桥体整体重量下降近80左右。
既然桥体重量下降了,那就意味着桥墩承重力要求下降,这让桥墩的寻址难度直线下降。
毕竟桥体几万吨和几千吨,两者对于桥墩的承重要求,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。
而由于新材料的出现,不仅仅魔都有动作,其他地区也摩拳擦掌,近期正在秘密召开内部研讨会,准备搞一些之前不能建设的大桥。
比如被一直搁置的琼州海峡跨海大桥、渤海海峡跨海大桥,这两个项目也被当地拿出来讨论。
以前琼州海峡跨海大桥之所以不建设,倒不是没有钱,而是琼州海峡的风险太大了。
琼州海峡的海面风急浪高,这一点也是很多海峡的普遍问题,因为这是地形导致的狭管效应,会让流体速度在遇到狭窄区域的时候,水速、风速猛然提升。
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个问题,那其实也无伤大雅。
真正困扰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的难题,其实是水深、密布地震带、台风天、大雾等。
现在琼州看到魔都和海陆丰公司合作,搞横沙岛大桥项目,他们也蠢蠢欲动,不过琼州方面倒是没有太着急,他们想先看看横沙岛大桥的效果,如果成本真的只有普通大桥的一半,各项指标又非常良好,那他们砸锅卖铁,也要搞琼州海峡跨海大桥项目。
至于琼州海峡的那些难题,并不是完全无解。
比如地震带密布的问题,那就直接避开地震带,采用东外线方案,或者西外线方案,虽然距离增加了十几公里,但至少避开了核心地震带。
而台风和大雾问题,则可以采用横沙岛大桥的全包桥体方案,就可避免台风和大雾天气的影响。
而海水深度的问题,这也是选择外线方案的重要原因,因为狭管效应的存在,海峡中心区域的水深,明显深于东西两侧的外边缘区域。
因此选择在琼州海峡的东西两侧外边缘海域,这里的海水深度普遍比较浅。
最后一个难题,就是琼州海峡的地质问题,这里的地层用非常厚的泥沙层,基岩层的深度非常深,如果要建造桥墩,难度非常大。
对于这一点,国内几个有建造大型桥梁经验的建筑公司,已经有了解决方案。
如何解决?
答案非常简单。
那就是海上钻井平台。
没有错,他们的解决方案就是海上钻井平台。
要知道琼州海峡的平均深度为44米左右,最大深度差不多是114米,这个深度采用桩腿式海上平台,完全可以牢牢固定在海面上。
而桩腿式海上平台虽然需要打桩的,不过其打桩过程和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打桩有所不同。
桩腿式海上平台一般指自升式海上平台,到达作业地点后,平台的桩腿会下放至海底。
在较软的海底地质条件下,桩腿会依靠自身重量和平台提供的压力,逐渐插入海底土层,这个过程类似于打桩,能使桩腿深入海底一定深度,为平台提供稳定的支撑力。
如果在海底地质较硬的情况下,则可能需要借助专门的打桩设备辅助桩腿插入海底,比如使用桩锤等设备对桩腿进行锤击,使其克服土层阻力,达到设计的入土深度,以确保平台在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
显然琼州海峡的海底,属于泥沙型的柔软海底,并不需要打桩固定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