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5章 林华西语重心长,记者团到访东洪(2 / 5)

,别说下面的干部不适应,就连他这个市委常委、纪委书记,也觉得节奏太快,压力不小。于伟正书记大会小会都在点东投集团的名,态度一次比一次严厉,措辞一次比一次尖锐。林华西心里清楚,齐永林在于伟正心里的地位,恐怕已经岌岌可危了。至于这两人之间更深层次的矛盾根源,林华西不愿深究,更不想掺和。作为纪委书记,他此行只是公事公办,履行督导职责,依据事实和程序提出督导意见。但如果非要在这两人之间做出选择,林华西思量自己可能不会站在市委书记于伟正这边。

虽然于伟正是他的顶头上司,是市委班子的班长,代表着组织的权威和东原发展的大局。不过,林华西内心深处,对齐永林这位老资格的经济干部,也隐隐存着一份敬佩。齐永林在东投集团,确实把企业带上了快车道,在各大国企盈利持续下滑的时候,东投缴税那是缴的真金白银,而且要把高粱红酒推向全国。这确实是为东原经济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!

林华西也在感慨,一个班子里,如果只有一种声音,看似团结,实则可能是一种强压下的沉默,对纪委的监督职能而言,未必是好事。他需要的是在原则框架内,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和判断力,既不盲从,也不偏颇,换句话说,于伟正这样的大刀阔斧,林华西总觉得太着急了。

车子在市委大院停下,贾彬陪着林华西下车。看着贾彬春风满面的样子,林华西心里明白,这位原组织部副部长,借着“三学办”组长的平台,在于伟正书记面前露了脸,展现了能力,活动结束后高升是大概率事件。哪个领导在位置上,不提拔自己信任、用着顺手的人?周鸿基如此,钟毅如此,如今的于伟正,自然也不例外。这就是官场的现实,也是组织运行的常态。

督导组一走,胡晓云和宋清仁就回到了齐永林的办公室。齐永林正坐在朱红色的办公桌后,手里拿着一份《经济参考报》,头也没抬,声音带着一种了然于胸的平静,仿佛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:“挨批了吧?”

胡晓云有些惊讶:“董事长,您怎么知道?”

齐永林放下报纸,摘下老花镜,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,带着几分自嘲和洞悉:“人家那是先判了刑,再去找罪名,怎么可能找不到问题?于伟正当过组织部长,最擅长这一套。说好听点叫知人善任,说难听点……”他顿了顿,没有把后半句说出来,但意思不言而喻,“用人嘛,有时候就是整人。整肃队伍,树立权威,总要找个靶子。东投树大招风,我这个位置,自然首当其冲。”

胡晓云、宋清仁都深以为然,脸上露出愤懑之色。胡晓云道:“董事长,市里这次确实太过分了,明显是针对我们东投。我们辛辛苦苦搞‘三学’,材料堆成山,会议开不断,到头来落个‘整改不力’的结论,这口气实在咽不下!”

宋清仁也附和道:“是啊,齐市长,林书记的话也太重了,一点情面都不留。咱们东投这些年为市里做了多少贡献?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?”

齐永林摆摆手,语气带着一种决断:“现在不是讲道理的时候。我马上要去趟省城。这年头,你不主动打人,人家就要打你。清仁,安排车,下午就走。”

胡晓云原本觉得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,但经历了刚才的“回头看”和林华西临走前那番话,她的想法也变了,语气带着深深的忧虑:“董事长,我觉得……现在再不去找上面领导沟通,恐怕真有人要出来承担责任了。林书记刚才的话,意思已经很重了,矛头直指集团党委,尤其是您……”

齐永林转过身看着胡晓云:“承担责任?承担什么责任?东投集团哪项工作没做好?哪项经济指标没完成?就因为‘三学’活动搞得不合他们心意?”他哼了一声,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?不过,我齐永林